第475章人心啊
秦庄一番话,让刘荣不由得陷入沉思之中。
一个不成熟的技术,一个尚未完善、尚未得到控制的武器,在战场上会发挥怎样的效果
后世的三哥告诉全世界:只要回扣吃得足,航空母舰也能炸炉,数万吨的巨舰也能抛锚。
当然,刘荣如今面临的状况,与后世三哥的抛锚巨舰并非一回事。
——这东西,如果不用,那攻打高阙就只能用笨办法。
虽然能提前准备一些阴谋诡计,以取得先手优势,却也终归是战术层面的东西,远不足以达到降维打击的程度。
刘荣想得很清楚。
像高阙、函谷关这种要塞级别的关隘,要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攻取,唯一的办法,就是攻心。
好比函谷关——如果有一天,函谷关外有关东诸侯陈兵百万,关中大地又遍地匪盗流寇,那函谷关再怎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终归是要告破。
因为人心,才是一座要塞真正‘无法攻破’的决定性因素。
至于要塞的防御工事、地理优势,都只是为了让要塞内的守军将士,有更坚定地信心坚守下去。
战争,终归是人和人之间的较量。
人心在,那即便是旷野,也照样能打出一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逆天战例;
反之,若人心散了,那即便是都城,也未必就如想象般固若金汤。
所以此番高阙之战,说是一场局部攻防战,然实则,却是相当纯粹的人心之战。
匈奴一方要做的,是让高阙内的匈奴守军坚信:这人世间,根本没有任何一方势力,能从外部攻破高阙。
哪怕匈奴人自己,也同样如此!
当然,高阙本身具备的战略地理位置,使得匈奴人并不需要再主动做些什么。
‘高阙难下’,甚至是无法攻下,已然是某种程度上的客观现实。
反观汉室一方,则是要让准备攻打高阙的汉军将士坚信:攻夺高阙,就算不是易如反掌,也绝非不可能完成的事。
只有带着‘有机会成功’,而且是较大机会成功的自信,汉军将士们才能以全盛姿态,发起对高阙的猛烈攻势。
但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就像是当年,吴王刘濞麾下的吴楚叛军主力,在踏入梁国地界后,连战连捷,如入无人之境,不数日便兵临梁都睢阳!
当时,长安朝堂内外,十个人里至少有三个人,坚信汉家要变天、刘濞要坐皇位!
余下七人当中,也同样有至少三到四个人,对叛乱结果持观望态度,随时准备骑墙倒戈。
反观吴王刘濞麾下叛军,怎一般雄赳赳、气昂昂
叛军所到之处,民众不说是竭诚欢迎,那也是半点不敢扎刺,只能或主动、或被动的被裹挟。
凡叛军所过之处,官军无不一触即溃,仓皇逃窜。
等睢阳之战打响,睢阳城内的梁国守军将士,那就没有腿肚子不抽抽的!
城外的叛军将士,也没有临战怯敌,不敢向前冲锋的。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梁王刘武便先后向长安朝堂中央,发去了上百封求援血书。
到最后几日,更是发展到了一日七道血书求援!
就这频率,但凡梁王刘武沾点贫血,怕不是身上的血都流干了……
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军心、士气,却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时间一天天过去,睢阳城内的守军将士,逐渐从最开始的慌乱、忐忑,变得愈发从容不迫。
虽然仍狼狈、仍吃力,却再也没有人,去想睢阳城还能守几天了。
而城外,叛军将士原本高昂的士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点点被消磨。
叛军将士们心中所想,也从最开始的‘多久能攻破睢阳,什么时候能进取荥阳敖仓’,逐渐转变为:还能打下睢阳吗
如果打不下来,大军还有其他出路吗
如果没有,那我们,是否还有活路呢……
便是在这样的此消彼长之下,太尉周亚夫猛然收网,弓高侯韩颓当踏雪一击,淮泗一下,数十万吴楚叛军轰然溃散!
要说淮泗口,真就重要到但凡出点闪失,叛军就全然没了活路
其实也并非如此。
淮泗口,位于淮水、泗水的交汇处,属于叛军水路漕运粮草的交通要道。
失去淮泗口,叛军也不过是失去了更便捷、更快速地后勤粮草供输线路,却也依旧有陆路粮道,能继续为叛军提供粮草供应。
再者——淮泗口并非一座城池!
韩颓当攻破叛军淮泗大营后,根本不可能,也确实没有占据淮泗大营,将叛军的撤退路线堵住!
只要军心稳得住,吴王刘濞大可分兵一万,回身夺回淮泗口。
其实也不用去夺回——韩颓当攻破叛军淮泗大营后,第一时间就撒丫子跑了,叛军只需要派人回去,重新接管淮泗大营、重新连接起水路粮道即可。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濞麾下的叛军主力,却仍旧是轰然溃散。
为什么
因为淮泗口,可以说是压垮叛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淮泗告破之前,数十万吴楚叛军,已经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高强度,且极为惨烈的攻城战。
而在这个过程中,战事没有丝毫进展,日常口粮却是肉眼可见的减了又减。
原本气势高涨的叛军将士,心里早就犯嘀咕了。
——这,还能成事儿吗
——不会是快败了吧
这层忧虑,随着睢阳之战的时间拖得越来越长、战况越来越惨烈,战果却一如既往的约等于零,而一步步放大。
也就是在这忧虑,彻底膨胀成怀疑、猜疑时,淮泗口告破的消息传回,算是彻底印证了叛军将士的猜疑。
——果然!
——果然成不了事!
——淮泗都丢了,怕不是后路全都被断了!
——这还打个棒槌
——抓紧逃吧……
这,便是人心。
在一切顺利时,人心汇集在一起的力量,能让汉景帝这样的成熟帝王,都隐隐乱了方寸,能让汉长安朝堂这样的成熟政治体系,都出现肉眼可见的动荡。
但在遭受挫折时,逐渐涣散的人心,也能让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吴王刘濞,迫不得已逃去岭南,并最终被斩首献头。
新斋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