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阁首辅的简雍思考的要更多。
而旁边的诸葛亮,经过沉思过后,脑中很快梳理好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直接道:
“主公想要实行,现在实则还不到条件!”
眼见段尘疑惑,他接着解释道:
“如今,辽东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也不过两三年,很多学子都还没有毕业,大学招生极少,甚至更多乃是社会人员,现在实行,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况且,文士培养本就需要陶养情操,阅读竹简和各式书籍,蕴养精神力,其中天赋和积累缺一不可。”
“世家子弟,往往是家中典藏丰富,从小读书积累精神力,等到长大,或是游历天下,跟从名士继续学习,或是前去书院,和各式学子进行思维碰撞。”
“而如今的辽东书院,既无多少名士,经书典藏虽然不少,却少有能合理运用着;天下新建学校更是如此,其所学皆为纸质书籍,先贤竹简都少有借阅,能蕴养精神力者,非天才而不行也。”
经过诸葛亮一番解释,段尘也少了些心思。
自己也算应试教育出来的,总是以为其能够大批量培养人才。
但【文士】这是一种超凡体系,能够进入文士,最低都在五阶,可以说各个都是天才。
如果说自己想要以义务教育配上统考这样的应试教育体系来培养【文士】,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行。
但消耗的资源会非常多。
“孔明,如果我将世家典藏全部收集,召集天下文士阅读誊抄,而后普及天下如何?”
段尘询问道。
在神话三国,文士体系的根基肯定是文字,简体文字并不是不行,但其相比从古至今的传承,实则变化太大,蕴养精神力的水平也差了一大截。
因而,不能谋求方便,而完全推行简体,为了某种继承,段尘干脆就从神话三国的文字直接开始普及。
某种情况下,是他们适应体系,而不是体系适应他们。
人家几百年的传承,自己不可能用工业文明的逻辑说改就改了。
因此,教育这方面,如果最终落脚点是【文士】,那绝对是非常有难度而且繁琐的。
“主公,世家典藏其效果并不仅仅在于书籍内容本身,更多的在于其家族各代先贤的精神力批注,每每共鸣,甚至能够直接与先贤交流,从而蕴养精神。
很多直接从先秦传承至今,因而越是古老越是稀有,所谓誊抄之后,很多的精神力批注,便只是化为了简单的文字,虽能提醒,却无蕴养精神的奇效了。”
段尘是武将,对于文士这一晋升路径还是很模糊的。
反正无论怎么说,这些典藏都是珍稀的,而且是基本不可替代的资源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掌控了一大批的世家典藏资源,却无法有效的利用,无法做到全面铺开,用最广大的普通人基数,来培养人才。”
段尘很明白诸葛亮想要表达的意思。
简单说,就是文士不是大白菜,像是用应试教育这样凭借庞大基数来堆天才,其实很难。
新斋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