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彼得-帕克,奥塔维斯教授、玛丽-简、哈利-奥斯本,包括报社主编,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选择。
于是,最后踏上自己亲手选择的命运。
现在,人人都应该知道首映式上种种活动的用意了,甚至包括两首歌,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随便安排的。
那些活动,在观众脑海里洒落种子,等待电影开始之后生根发芽,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演变为苍天大树。
千丝万缕的线索全部凝聚成为一股力量,在“成长”这个主题上,继第一部电影之后又更进一步深入。
震撼,冲击,共鸣,掀起风暴。
正是因为如此,尼古拉斯个人最喜欢的电影时刻,就是镜头三次聚焦在彼得身上的瞬间,那些孤独和落寞、那些挣扎和拉扯,恰恰是成长的代价,同时也是彼得-帕克真正被赋予生命和血肉的时刻。
有一说一,如果电影在彼得和玛丽-简重逢拥吻的时刻画上句号,完全没有问题,尼古拉斯同样喜欢。
原因在于那一场戏里彼得的眼神,细腻而深邃、复杂而真实,一个简单眼神里道尽太多太多少年心事,不是简单的一句“悲伤”或者“遗憾”就能够概括,也不是随便一句“我爱的人结婚了但新郎不是我”就能够总结。
它是一种失落和无奈,它是一种只有成年世界才能够感受到错杂,它还是一种“我没有办法和你在一起,但不代表我不喜欢你”的心碎。
只有真正明白,“在一起并不代表相爱,相爱却不代表能够在一起”,才能够真正理解爱情和生活的复杂。
一切的一切,全部凝聚在那一个眼神里,一个侧脸、一个眼神、一段长达十秒的定格,却道尽所有。
这些年,围绕安森的“瓶”指责沸沸扬扬络绎不绝,即使经历“大象”、“暖暖内含光”,偏见依旧根深蒂固。
但尼古拉斯万万没有想到,真正展现安森作为演员魅力的时刻,居然来自“蜘蛛侠2”——
一部百分之百的商业类型电影。
尼古拉斯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山姆-雷米真的太太太大胆了,敢想敢拍敢做,最后成就这样的时刻!
更匪夷所思的是,电影没有止步于这一幕,并且在“幸福团圆”的结局基础上,继续往前迈了一小步,不仅让玛丽-简这个角色变得完整,而且让整个故事形成前后呼应完成闭环,简直不能再要求更多。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此时此刻,尼古拉斯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参考对象就是……“泰坦尼克号”。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部电影,类型、风格、叙事等等都不一样,但在情感共鸣、角色塑造、场面调度以及节奏控制等等不同方面不同层面,两部作品都在类型电影之上做到了极致,令人……心潮澎湃。
热血沸腾。
啪啪啪,啪啪啪。
尼古拉斯深深呼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拍打双手,成为眼前这片惊涛骇浪汪洋大海的一小部分。
在那么短短的刹那时间,尼古拉斯暂时忘记自己,卸下心防和包袱,仅仅只是享受这一刻的激荡。
又有谁能够拒绝呢
不,这句话不对,应该说,为什么要拒绝呢
一部精彩的电影、一个幸福的时刻、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们应该尽情享受肆意狂欢,他们应该载歌载舞傲然绽放。
夜晚太短,应该牢牢抓紧时间才对。
新斋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