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让杨应龙没有想到的是,大明京城朝堂的争斗,以及大明文官的心思,又岂是杨应龙所能预料的。】
【在杨应龙向大明朝廷送上认错奏书之后不久,王继光在四川巡抚的位置上,仅仅待了一年就被革职归乡了。】
【万历二十二年(1594),在王继光之后,四川巡抚一职便暂时处于空缺状态,由当时由川黔总督邢玠处理相关事务。】
【此时的兵部侍郎(正三品)邢玠,在处理杨应龙事宜,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方式。】
【邢玠承诺杨应龙出播州至重庆听审,会保全杨应龙的性命。】
【杨应龙对此时兵部侍郎邢玠的为人,亦有耳闻,知道邢玠为人坦率正直,不是王继光可比。】
【但杨应龙心中也是顾虑重重,毕竟双方之间已经动了兵戈,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万历二十三年(1595)5月,经过一番沉思与考虑之后,此时没有多大反意的杨应龙,还是答应了邢玠。】
【于是,杨应龙一行人,带着从四川明军手上缴获的辎重与火炮等,以及被明军撤退前自己炸坏,炸毁的火炮残骸,前往重庆听审。】
【而在杨应龙,前去重庆听审的期间,已经命播州的工匠照着大将军炮,进行了仿造,虽然一开始仿造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
【但杨应龙却无所谓,因为有很多需要用到的矿产资源,在播州地区,就算播州地区没有,也可以在西南地区都有找到。】
【在杨应龙看来,自己的仿造只不过是多费些时间而已,慢慢来,熟能生巧,总会能弄好的。】
【同时,杨应龙对于各类收缴的火器与火炮,都留了一门,并隐藏了起来。】
【至于应付的理由,也就早想好了。】
【因为在双方交战之中,有很多火器都是明军已经炸毁的,即便少了一两门火器的残骸没打到,那也正常。】
【或是明军一定要把所有残骸找出来,那也没关系,到时杨应龙会安排向导和明军一起去找,只要明军自己不嫌麻烦就行。】
【然而,在杨应龙到达重庆之后,此次的重庆之行,也为杨应龙与大明朝廷之间的隔阂,进一步的加深。】
......
【早在杨应龙向大明进行送上认错奏书时,大明朝廷的文官集团,大多数都认为,这是杨应龙惧怕大明朝廷会派大军会顺势剿灭播州杨氏一族的最好证明。】
【因为在大明文官集团中,不管是推进‘改士归流’的温和派,还是强硬派,即便他们之间存在多少分歧与观点不同,但他们最终的目地,却是相同的。】
【至于成回收到播州之地的管辖权之后,这其中的利益该如何分配,那将是他们内部之间的事情了。】
【尤其是王继光一派的人员,也因为王继光的兵败,失去了较大的主动权,但不妨碍他们给出的策略,或者有主导性质的意见。】
【最终,在保全性命杨应龙性命的前提下,大明朝廷判决此次民变之事,主责在于已经被革职的王继光。】
【但次要责任在于播州的民变的杨应龙。】
【对于杨应龙的责任,将从轻处罚,但是对造成大明军队的损失,却要进行处置。】
【最后,判决让杨应龙交出冲杀大明官军的主犯12人斩于重庆,并处赎金4万两。】
【同时,让杨应龙的次子杨可栋,做为播州与大明之间的人质,则要留在重庆府羁押,等杨应龙交够4万两赎金后,便能放归。】
【此外,免除杨应龙在大明朝廷中的一切过往的官职与职务,由其长子杨朝栋代行父职。】
【同时,大明朝廷将会在播州增设管理播州一些地区,日常事务的流官官职,但各大土司所在的地区,暂不增设流官。】
【除此之外,播州境内的土司等情况,再不作任何改变。】
诸天万界大明时代:
民间:
新斋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