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24章 银行危机(2 / 2)

这些外汇的流入,使得暹罗分行的资金规模迅速扩大,为其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了鼓励橡胶出口企业将外汇兑换成暹罗铢,恒.生银行暹罗分行还特意在外汇兑换手续费上给予了这些企业大幅度的优惠。

令人惊讶的是,恒.生银行暹罗分行所收取的手续费竟然只有其他同类银行的三分之一!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条件。不仅如此,该行还为企业提供了另一项福利——在换汇时可以按照当天最高的汇率进行结算。

这两项政策的完美结合,让橡胶出口企业们眼前一亮。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通过恒.生银行暹罗分行将收到的刀乐兑换成暹罗铢。这样一来,这些企业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手续费,还能享受到更有利的汇率,从而获得额外的收益。

这种明显的优势迅速引起了其他从事出口业务相关企业的关注。他们意识到,通过恒.生银行暹罗分行进行结算,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于是,这些企业也纷纷效仿,将自已的出口结算账户开设在恒.生银行暹罗分行。

随着越来越多暹罗从事出口的企业选择在恒.生银行暹罗分行开户,该行的业务规模如滚雪球般迅速扩大。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恒.生银行暹罗分行果断抓住机遇,直接在多地开设支行,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除此之外,恒.生银行暹罗分行的负责人利国伟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果断决策能力。他深知要在一个新的市场中取得成功,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客户需求。

于是,利国伟对暹罗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展开了详尽的调查。他不仅研究了各种经济数据和行业报告,还亲自走访了许多企业和商业机构,与当地的企业家和商界人士进行交流。

通过这些努力,利国伟敏锐地察觉到了暹罗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困境。这些企业虽然有发展潜力,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往往难以实现扩张和创新。

基于这一发现,利国伟果断决定将恒.生银行在香江的成功经营思路引入暹罗。他要求银行贷款的审核员摒弃传统的办公室审核方式,而是要主动走出去,深入到那些小工厂、小企业的现场进行实地走访。

审核员们需要亲自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企业老板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

同时,利国伟还提出了简化贷款发放条件的措施。只要企业正常经营,老板为人诚信可靠,恒.生银行暹罗分行就愿意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推动企业的发展。

利国伟之所以敢于在暹罗推行恒.生银行在香江的发展办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暹罗国内从事商业活动、开设工厂的人大部分都是华人。

这一发现让利国伟意识到,恒.生银行在香江积累的经验和服务模式,很可能适用于暹罗的华人企业。他相信,通过与这些华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恒.生银行暹罗分行能够在当地市场迅速站稳脚跟,并取得可观的业绩。

于是,恒·生银行暹罗分行凭借着一系列与暹罗国情完美契合的政策,犹如火箭般迅速崛起,稳稳地在暹罗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并迅速成为了暹罗国内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银行。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恒·生银行暹罗分行针对那些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外汇兑换服务。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更为恒·生银行暹罗分行带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

如此一来,恒·生银行暹罗分行完全依靠自身的实力,就能够轻松地完成暹罗政府所提供的贷款任务,甚至还有大量的盈余。这意味着,恒·生银行总行再也无需向暹罗分行调集资金,以用于履行对暹罗政府的贷款支持义务。

相反,恒·生银行暹罗分行还能够从暹罗境内向香江总行调集资金。再加上娄炳成注入恒·生银行的资金,使得恒·生银行账户内可动用的资金如滚雪球一般,一下子突破了15亿!

拥有如此雄厚的资金储备后,何善衡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主动出击,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实现恒·生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起,香江的房地产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中小型楼宇按揭市场中脱颖而出。

拥有充足资金的恒.生银行果断地在1964年10月采取了一项开创性的举措——为中产阶级提供长达7年期的住宅楼宇按揭服务。

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当时市场上普遍最多为期3年的按揭做法,极大地缓解了中产阶级购买房屋时资金短缺的困境,让众多中产阶级能够提前实现拥有自已住房的梦想。

不仅如此,随着二战后香江经济的迅猛崛起,香江股市也随之逐渐升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目光。为了进一步扩大恒.生银行的影响力,何善衡深思熟虑后决定打造一个“属于香江的道琼斯指数”。

为此,1963年他和利国伟特意委托恒.生银行研究部主管关士光负责编制股票指数。受命筹备的关士光,花费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编制考量,向大学统计系教授、其他银行及香港统计署求助,最终基于33只成分股的市值进行计算。

因1964年7月31日当日的香港股市运行正常,成交值均匀,可以反映香江股市的基本情况,恒生银行内部把该日作为恒指基数日(即100点),将恒生指数作为银行内部测量股市走势的参考工具使用。

由于其后证实能够准确反映市场情况,恒.生银行最终于1969年11月24日正式向外界推出恒生指数。

随着恒.生银行率先推出长达7年的按揭贷款,其他银行顿时感到压力倍增。为了不失去客户,它们不得不亦步亦趋,纷纷推出类似的产品,试图与恒.生银行一较高下。

然而,这些银行此前已经因为大量向房地产企业放贷而导致资金紧张。如今,再向客户提供为期7年的按揭贷款,无疑是雪上加霜,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64年11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降临到了明德银号头上。该银号发出的约值6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遭到拒付,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金融界引起轩然大波。

消息一经传出,许多存户惊恐万分,纷纷涌向明德银号,要求提取现金。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提款人群,银号顿时陷入了绝境。由于短时间内无法筹集到如此巨额的资金,银号的管理层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愈发危急。到了11月27日,明德银号已经无力应对这场挤兑风暴,最终,香江政府不得不出面,正式接管了这家摇摇欲坠的银号。

香江政府的这一举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让香江民众对涉事银行产生担忧,更是引发了一场恐慌的连锁反应。这种担忧迅速蔓延至其他华资银行,仿佛瘟疫一般,让人猝不及防。

广东信托银行、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众多华资银行都未能幸免,挤提风潮如野火燎原般席卷而来。

一时间,银行门口人潮涌动,人们焦急地排着长队,纷纷要求提取自已的存款,生怕银行会突然倒闭,自已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香江上海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迅速做出反应,发表声明表示将对香江的华资银行提供无限量支持。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但要彻底平息这场风波,还需要港府采取更多有力的措施。

经过一番努力,到了12月10日,挤提风潮终于暂时得到了控制,局势看似恢复了平静。然而,这场风波并未真正结束,它就像一颗埋在地下的炸弹,随时可能再次引爆。

果然,1965年元旦刚过,部分别有用心的报纸刊登了一些毫无根据、恶意中伤本地银行的流言蜚语,其中恒生银行成为了众矢之的。

这些流言迅速传播开来,一些不明真相的香江民众被误导,开始对恒生银行产生怀疑,纷纷前往该行提取存款。

好在恒生银行账户资金充足,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民众的取款需求。尽管如此,恒生银行的高层们依然忧心忡忡,尤其是银行的创始人何善衡,他深知一旦挤兑形成规模,恒生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

于是,何善衡毫不犹豫地拨通了娄炳成的电话,向他详细汇报了恒·生银行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娄炳成在接到电话后,深知情况紧急,他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动身赶往恒·生银行总部。

当娄炳成抵达恒·生银行的会议室时,其他股东们已经全部到齐。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然后沉稳地开口说道:“各位,我现在是恒·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如果有哪位股东对恒·生银行的未来感到担忧,或者对它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那么我现在仍然愿意以我上次向大家购买的价格,将你们手中的股份收购过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新斋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