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开结果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道理,很多人都懂。
而这句俗谚当中暗含的哲理是:要想达成非常的目标,就必须通过非常的手段。
好比一个做题家,无论端盘子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财富自由的餐厅服务员。
又好比一个老农,无论锄头挥舞的多有劲,也无法从土里刨出万贯家财。
——循规蹈矩的过程,只能得到平平无奇的结果。
惊艳世人的成功,往往只能通过惊世骇俗的渠道来达成。
此刻,摆在刘荣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公元前一百四十多年的西汉年间,为数十万人的武装部队,提供能抵抗草原凛冬风寒的御寒手段;
同时,还要在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攻坚战当中,在呵气成冰的腊月凛冬,作为攻击发起方,将伤亡控制在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超低水平。
这两个目标,非同寻常。
要想达成,便只能通过极不寻常的方式。
比如前者,需要这个时代根本不存在的羽绒服、服,作战靴,乃至于电子取暖用品。
而后者,更是似乎只能通过后世热武器时代的战争逻辑、战斗方式,才有些许可能达成。
羽绒服,刘荣搞不来。
刘荣连都搞不到,更别提什么作战靴、暖手宝。
在现有条件下,刘荣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酒水、特殊肉类等高热量摄入,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堆量。
——一层絮挡不住风寒,那就三层!
三层不够就六层,六层不行就九层!
哪怕是把将士们包成企鹅,也总能有办法让他们不被风寒所击倒。
再不行就喝烈酒,吃狗肉,甚至是调集汉室全天下的动物皮毛,都给大军将士做御寒衣物!
至于伤亡——刘荣首先想到的,是后世热武器战争中,涵盖于特种作战分类的斩首行动。
但很快,刘荣又无奈的否定了这个方案。
热武器战争时代,斩首行动之所以能有效打击敌方,是因为斩首行动,破坏的是敌人的指挥系统。
失去指挥系统,敌方就会群龙无首,无法整体协调作战。
但在这个时代,斩首行动唯一的意义,就是提振士气。
——大家打起精神!
——敌人的将军,被俺们暗杀了!
——敌人就快要败亡了!
但实际上呢
人家分分钟把副官推上来做将军,那你不直接炸了么……
这还是中原,相对重视战争指挥的华夏军队。
放在草原,斩首行动
破坏敌方指挥系统
就好比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根本不会被道德绑架一样。
——一支根本没有指挥系统的军队,又怎么可能被你的斩首行动,而导致指挥系统崩溃
说白了,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作战方式都是及其原始的。
作战过程中的指挥,也多局限于:主将发布一个笼统的军令,比如进攻、撤退、扎营之类。
具体怎么做,还是由
好比去年,河套-马邑战役的马邑分战场。
手握单于庭主力的单于军臣,压根儿就不需要关心战争细节,只需要下达一个‘发起攻击’的命令,然后就可以找个视野好的地方观战了。
身为单于的军臣下了令,底下的部族头人、小王们,则会对自己下辖的万人将、千人长,下达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指令。
比如:隔壁某某部攻打马邑西北侧,俺们攻打东北侧,另外一个部族攻正北。
再往下,百人将们得到指令:供给从某处到某处,这长几十丈的城墙段。
然后底下的将士就自由发挥了——射箭的射箭,冲锋的冲锋。
听到‘进攻’的命令就倾巢而出,听到‘撤退’的命令便如潮水般退去,回军营休息了。
所以,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骑兵部队,本质上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挥系统的。
斩首行动,最多只能对这个时代的匈奴人,造成政治打击,而非军事打击。
还是拿去年的马邑战场举例。
汉家派出了一支精锐特种作战部队,对军臣单于实施了斩首行动,并成功了!
造成的结果,固然是匈奴一方阵脚大乱,汉室一方军心士气大振!
但紧接着,就必然是匈奴人光速选出一位‘代理单于’——至少也是临时总指挥,接过马邑战场的指挥大棒。
然后继续一层层下达指令:攻打马邑,为死去的单于报仇之类。
具体到高阙,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高阙的守将,或许真的掌握着整个高阙的军事指挥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守将死了,高阙就没有指挥系统了。
或者说,本就没有指挥系统的高阙守军,并不会因为守将的突然死亡,而造成太过严重的指挥混乱。
刘荣甚至都无法百分百确定:高阙,是否真的有一名守将,或是守将性质的最高指挥官。
按照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在战争过程中,几个部族若身处同一阵营,且没有单于或左、右贤王这种明显地位更高者,那战争指挥权,基本就是这几个部族的头人商量着来。
如果这些头人中,有哪一个不小心阵亡了,那也没关系。
草原信奉的丛林法则,会在老头人尸骨未寒——甚至是还没断气的时候,就为部族选出一个新的头人。
高阙也一样。
高阙或许有一位守将,全权负责高阙事务,又或许没有;
高阙的事务,或许是由几个负责驻守的部族头人一同负责。
但无论是那种情况,斩首行动,都是象征意义、精神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的做法。
——敌人会很慌,很乱,但缓过劲儿过来后,也会很气!
我方将士会军心大振,却也因为所谓的‘斩首行动’,而就此错失了最佳的突袭发起机会。
念及此,刘荣也基本得出结论:攻打高阙,几乎不存在捷径可以走。
必须正面突破!
必须从外部攻打,并攻破关门,攻入阙内!
新斋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