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学院第一届学员,基本上都是有自已的主专业和副专业的选择。
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门清,有的是比较犹豫而已。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钻研的也就不同。
加上李昭之前也是有意无意的在诸位先生面前提及,未来可能的多种职业,包括教书育人。
这种事情提的多了,那么大家的接受度也就高了。
很多老先生起初并不认可李昭的这种想法,但当李昭一遍遍的提及,一遍遍的感叹人才的缺失时,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李昭很清楚,这一届的学员中,绝大多数的都是家底殷实且家教都很不错的。
他们自身的文化底蕴是足以支撑他们上这种高难度课程的。
只是,他们没有教学的经验,自然是上不了任。
但李昭就是摆明了态度,要让他们强行上任,但诸位先生不想自已这辈子的名誉被人损毁了。
但李昭后期又缺少先生,那能怎么办呢?
自然只能另想它法,比如……找自已的老友!
他们可能还不清楚,李昭的真正目的就是这个。
每个大儒本身都是人脉,不客气的说,他们就是整个大武王朝最顶尖的一批人。
即便是他们的同门或者是弟子,绝对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让他们出来教书,那真的是大材小用。
所以,当李昭不断的说、不断的强调情况下,最终,这些在交州学院教书的大儒们,只能想办法堵住李昭的嘴。
广招天下贤士,一起来交州学院教书。
为什么不是直接去交州学院附属学院呢?
李昭也有如下考量。
其一,虽然现在交州学院的先生们已经习惯了李昭的这种模式,也接受了整个交州学院的变化和改变,但其余的人未必都能习惯?
在任何时候,守旧派都是存在的!
如果交州学院附属学院中,出现了这种顽固的,不知道变通的人,对交州学院附属学院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其二,潜移默化的改变,这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想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自已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特别是当周围的人和环境都开始影响时,人的很多决定、想法,都会做出一定的改变。
其三,李昭更喜欢将这一部分已经熟知了交州学院套路的先生安排出去,由他们掌握大局面。
也就是所谓的分校院长!
他们负责把控整个学院的整体走向,不仅如此,李昭还会安排他们之间进行教学攀比。
当然,这种措施不一定是好的,但也不一定是坏的。
没有良性的竞争,任何东西都会走不长久。
但过于竞争,那就变味。
但现在整个武国境内,都还属于初始阶段,那种恶性竞争暂时是不太可能出现。
这种出现往往都是在中后期。
至于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知道呢?
李昭自已都不敢保证。
他能保证的就是未来三十年内,这种模式大概率是不会被颠覆。
至于三十年后,他都五十岁了,谁还知道未来的大武是啥样子?
新斋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