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斋书院>都市小说>旧日音乐家> 第767章 获奖感言(上,4K二合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67章 获奖感言(上,4K二合一)(1 / 2)

“砰。砰。砰。”

蜡先生请范宁上台致辞,然后,自己率先开始鼓掌。

手心隆起,互相击叩。

质地中带着一定的清脆的气流爆破声。

第二个鼓掌的是台上的拉絮斯,他做出“有请”的手势,自己迈步让位,往台下走去。

然后是巡视长们的掌声,一起带动起更大范围的市民,最终,辐散至整个广场,所有的主干道。

一如方才《升c小调“无标题”交响曲》落棒后持续涌动的沸腾声浪。

唯独一点不同。

波格莱里奇这次没有。

他的灰蓝眼眸里似乎有一丝兴趣,略有一丝兴趣。

特巡厅众人从领袖身上觉得,他的这丝兴趣暂时盖过了“对处理那两位弃权者”的注意力和想法。

一次偏离组织意图的路线、变化、或反叛,会带来或引起什么?

下一刻范宁笑了笑,什么都没说,已经站起了身。

倒也没有再像击鼓传花似的,继续把这个替补的名次继续往后递推了。

“钥匙。”离开坐席前他甩出一个词。

“钥匙?......”罗伊不明所以。

“你所需的钥匙。”范宁说话间已经走远,不宜再去追问。

他的步速很慢。

虽然坐席排数也算靠前,但离登上礼台仍有一段不短之距离。

罗伊不解。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她短暂地转头看了许多人,她与希兰对望过一眼;她眼神扫过一次波格莱里奇的后背;她发现芳卉圣殿的卡莱斯蒂尼主教在自己这个角度挡住了舍勒,表情依旧是一副迷茫且惴惴不安的样子;她的目光在教宗和拉瓦锡神父的背影上落过数秒;她还扭头看了看相隔六七张坐席位置的父亲母亲......

在这段时间里罗伊脑海里也涌起了很多念头,基本都与接下来局势走向的可能性相关,这里面有一部分乐观的,也有一部分不那么乐观的,甚至,有极坏的。

致辞与颁奖仪式结束后,最坏的发展情况,她甚至想到了学派移涌秘境“叹息回廊”中,是不是有一些迄今无人探索的阴影或折叠地带,可以下赌注似的入梦挑一个进去,尽管存在一去不返的可能性,但恐怕当局能找到的可能性也不大......

纷繁芜杂的念头之间,可能罗伊此刻还不是那么显明地察觉或意识到,范宁的状态,好像隐隐发生了什么改变。

有什么极本质、极神秘的状态,灵性层次的状态,正在发生改变。

“哒...哒...”

行步期间,范宁双手环上自己的脖颈。

他开始摘那枚刚刚戴上去、还没戴热的“丰收嘉奖勋章”。

然后朝迎面擦身过路之人扔了过去。

“干什么?”拉絮斯接住后问。

“还给你啊。”范宁答。

“你的角色转变得倒挺快。”拉絮斯只当他是要换新的奖章了,所以把这一枚还给筹委会。

“祝贺,进前十了,拉絮斯大师,它归你了。”范宁却是哈哈笑了两声。

拉絮斯皱眉。

但范宁的步子已经与他对向拉开了长长的距离,抬脚踩上第一级台阶。

他凝望着掌声,直到它们逐渐平息下来。

“扑通...扑通...扑通...”

被无数道各怀其意的目光注视着,范宁开始捣鼓讲话台上的那个扩音器。

左右扭动,上下拍打。

底噪和音质的确是调好了一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学之前蜡先生的动作。

“我是卡洛恩·范·宁,北大陆人,新历913年夏天从圣莱尼亚大学毕业,音乐学专业的。”

范宁凑到麦克风旁边,既没问好,没感谢,也没有要对刚才发生的事情打圆场的意思,就这么闲聊般地直接开口了。

“我算学院派的科班出身,算是吧,但非‘自幼’,我的父亲原是特纳美术馆馆长,就是今日你们所知的特纳艺术院线的那个前身,我儿时生活的艺术氛围以美术为主,我会一些素描、速写和水粉,钢琴和声乐也有过接触和练习,总的来说,是后来为了考学,才逐渐开始学习系统的音乐技法......”

“但是,一个人儿时的经历与环境,会对其人格塑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我,我很早就能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些东西,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怎么说呢?”发言台前,范宁笑了笑,“比如,我很早就发现,这世上存在一种更值得学习的表达方式......‘表达’这个词很重要,是人类最先习得、并且会一直习得的:婴儿生下来就会啼哭;小孩子无聊时会吵闹、得意时会图表现、委屈时会求拥抱;成年人的情绪更复杂,有人喜怒无常,有人内敛稳定,有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为了控制别人的情绪;有些人,会用富有逻辑的思维捍卫自己的观点,用条理清晰的言辞阐述自己的利益,也有些人活了大半辈子,组织语言的能力依然如刚进入青春期的小孩,凡此种种......但是!我发现存在一种更优的表达方式,不光是艺术家习得了它们,只要能照到一缕微光,孩子们照样能习得,它可以是更赤裸的,也可以是更含蓄的;可以准确清晰,也可以饱含隐喻;可以富有美感,也可以触目惊心;可以轻松、活泼、有趣,也可以找到更深沉的视角......”

“比如我还发现,存在一种更有趣的观察客体的角度:人、诗歌、自然界、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民俗传说,我尝试如此观察它们。”

“我还发现存在一种更有强烈体验的途径:构图、笔触、光影;旋律、舞蹈、节拍,我尝试如此去审美,‘审美的审美’与‘道德的审美’——孩子们是有审美的,有人更喜欢用蓝色的水彩笔,有人更喜欢听长笛的声音,孩子们也是有道德的,他们很小时就会从身边人的互动中知道做什么是好的,做什么是不好的——然后,经历以上审美的过程后,我再开始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眼里的自然法则与社会秩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新斋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