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了一圈,还是没有论出个所以然来。
曹操看着眼前的三个引以为傲的谋士,陷入沉思。
李韬没有登基前,他们辅佐他南征北战,治国安邦,名闻天下。
李韬出人意料地继位为唐帝后,他们还是他们,但他又总觉得他们不再是他们了。
他们所献计谋,屡屡被李韬识破反击。
李韬所思所想所图,他们又往往难以捉摸清楚。
这一进一退之间,大魏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国三分,将陨落。
一个轻松被他留在长安的孙权,如今都能踩在大魏的头上耀武扬威了。
时也?
命也?
不!
还是人!
无论李韬怎么神化自己,在曹操眼里,那都不过是帝王惯用的手段而已。
他那真武大帝转世之说,没有比杨坚出生时房内紫气萦绕,有神龙冲天的异象,以及朱元璋母亲陈氏怀孕时,梦里得到神仙授药的传闻高明到哪里去。
他能够这么快横扫八方,主要原因还是既能施展个人之智,也能集众人之智。
如今大唐的能臣冠绝天下。
反观大魏……
不仅没有再进贤才,还因那本《三国演义》,让徐庶、庞统、司马懿、姜维、黄忠、杨修等一众大才成了唐臣。
李韬利用《三国演义》挑起大魏内乱其实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本书让大魏人才流失严重,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这么下去,大魏必亡!
接下来,他准备设求贤台,以万金求才!
荀彧、贾诩和郭嘉也能从自家主公的眼中,看出他的失落之情。
可他们说的也是实话。
李韬此举就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
意图又隐藏极深。
他们这么瞎捉摸,真的琢磨不出来。
也许待事态进一步发展,露出更多端倪来,方能窥探一二。
见气氛沉闷,曹操也没有揪着此事不放。
他负手走了两步道:“你们对李韬豪掷三千万贯,并且成立天下商会有何看法?”
别看他问得风淡云轻,但初听这消息时在他内心所掀起的滔天巨浪,至今也丝毫不减。
那可是三千万贯!
大魏今年的国库收入恐怕只有四百多万贯了!
相当于大魏国库收入的七八倍!
在李韬面前,他感觉自己就像个乞丐。
他知道李韬一直在利用精盐、瓷器等赚钱。
可当真相通过包拯审帝曝光后,他还是大跌眼镜。
原来他已经布局了那么多产业,推出了那么多深受百姓欢迎的好东西。
原来经商可以这么赚钱。
原来士农工商的地位是完全可以颠倒的……
他相信不仅他,天下帝王都必须对李韬经商作出应对。
大唐已经够强大了。
如果还给李韬从各国疯狂攫取财富的机会,也许有朝一日,李韬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一统中原。
甭管李韬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计划,他都已将这种计划概述为“以商灭国”。
对,以商灭国!
商贸已因李韬而被拔高到亘古未有的高度!
若是还不重视,恐怕是自取灭亡之道!
荀彧直言不讳道:“唐帝经商有道,天下商贾莫能及。他成立天下商会,并且亲自担任会长,恐怕是想在文坛称霸后,再称霸商界。”
“臣以为主公当与诸国帝王一起,像禁绝精盐一样禁绝唐帝之货,同时借鉴大唐,重视商贸,适度提高商贾的地位,让他们能够创造更多财富,从而增加大魏的国库收入。”
贾诩摇头道:“仅是如此,还远远不够。据贾某所知,诸国相继禁绝精盐后,精盐通过黑市,依然在诸国猖獗,已呈难以禁绝之势。”
“主公,臣以为,百姓畏之,方不会买。无论是精盐也好,还是其他货品也罢,只要纰漏不断,问题不绝,自可禁绝!”
露骨的话他没说。
比如说唐帝之货品对百姓造成伤亡。
而且是一起接着一起。
他的那些货品纵使是神物,百姓也不敢沾惹。
黑市倒卖的黑心商贾卖不出去货,无利可图,自然也就不会再维持那些货品的经略。
唐帝最终只能赚本国百姓的钱。
对诸国的威胁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曹操点头道:“文和所言甚是!那就有劳你再去一趟楚国,将此计告知范增,然后和他一起游说诸国,共同禁绝唐帝之货并暗中动些手脚。”
“遵命!”
贾诩领命离开。
曹操见郭嘉愁眉不展,连忙道:“奉孝可有心事?”
郭嘉躬身道:“主公,臣对文和之计并无异议。只是忽然想到唐帝重新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商路,让大唐和西域的货品可以互通有无。”
“若要禁绝,仅是中原诸国联手还不行。西域也有强盛的帝国,如果能让他们共同出手的话,主公大可以禁绝唐帝之货为契机,和诸国联手不断推出更多禁绝令,最终将整个大唐禁绝于世……”
剩下的话他就没有说了。
其实,他信奉的是“堵不如疏”。
他觉得这天下若想繁花似锦,肯定还是要互通有无的。
只是李韬以一己之力让商贸大兴,并有以商灭国之势,对于孱弱的大魏来说,没有比禁绝更好的选择了。
而利用禁绝令加大与诸国的合纵与协调,共同对付大唐,可要比禁绝令本身更重要。
“奉孝所言甚是啊!”
曹操慌忙让人把贾诩给喊回来,让他把郭嘉这想法也带去诸国。
西域同样广袤。
仅靠大魏一国去劝说肯定不行,诸国在此事上最好也能联手。
另外,贾诩刚起程,他便让人放出了诸国准备联手禁绝唐帝之货的风声。
既为造势,也为变相催促他国帝王抓紧应对。
大隋。
喝得醉醺醺的杨广把自己横在几个衣不蔽体的美人身上,眼神却在不远处喝酒的男子身上流连忘返。
男子眉清目秀,面如冠玉,身高八尺,身姿提拔。
穿一袭白色长袍,如谪仙人。
他名为柳抃,字顾言,乃杨广宠臣。
新斋书院